廣東一哥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來,人們越發(fā)擔心海洋塑料可能對人類疾病造成的影響。這些塑料在海洋中成為了細菌的溫床,而魚類在食用這些塑料之后,又通過食物鏈被送上了餐桌。
最近,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漂浮的塑料袋碎片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這群科學家把塑料袋切成正方形碎片后,放入不銹鋼籠中沉入到了海面20英寸以下。
credit:圖蟲創(chuàng)意
在分析塑料上的微生物之后,他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會引發(fā)嚴重發(fā)燒的細菌,其中甚至還包括與生物恐怖主義中所使用的菌株相似的細菌。
據(jù)研究負責人Anna Maria Barral博士表示:「對于細菌在塑料袋上繁衍如此迅速,我們感到非常驚訝。」
「這太可怕了,我們總認為塑料會對魚類或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傷害,但卻很少考慮上面招來的細菌以及可能導致的風險。我們在沿海水域研究了塑料污染的危害,人類在那里有接觸這些細菌的風險?!?/p>
此項研究所使用的塑料袋材質(zhì)為高密度聚乙烯 (HDPE)。這種袋子十分輕薄,通常使用一次之后就會被丟棄。而低密度聚乙烯(LDPE)塑料袋在生活中更常見,常用于制造更為耐用的垃圾袋。
此外,他們還沉入了一種名為聚丙烯的塑料樹脂,常被用于制造酸奶罐與黃油桶。
這些塑料在4個不同時間點被取回,為期3天到40天不等。同時,科學家們還采集了附近的水樣。
據(jù)Barral博士透漏:「細菌會被較厚的塑料所吸引,因為那上面具有許多可供寄居與繁殖的小型裂縫與凹坑。塑料袋的光滑表面同樣易于附著?!?/p>
「我們看到了相當厚的一層細菌,其中40%來源于未分類生物體。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弄清海洋塑料上的組成物?!?/p>
據(jù)悉,塑料袋上所檢測到的微生物包括來自弗朗西斯菌菌屬的細菌,可導致「兔熱癥」。該病可通過受污染水源、受感染動物、以及扁虱叮咬進行傳播。感染這種病后一開始會發(fā)高燒,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此,也有官員警告稱,弗朗西斯菌菌株可能會被恐怖分子用于制造生化武器。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了會引發(fā)「斑疹熱」的立克次氏細菌菌屬。雖然大部分病例都發(fā)生在美國,但英國的鳥類中亦有攜帶。
此外,位于加利福尼亞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也參與了該研究。研究成果目前已在圣地亞哥召開的實驗生物學年會期間公布。
本文譯自 Daily Mail,由譯者 HTT110 基于創(chuàng)作共用協(xié)議(BY-NC)發(fā)布。
專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