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哥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
公元前485年,相繼崛起的諸侯國使得周王室在中原大地上的話語權已經(jīng)少得可憐。
此情此景,令老子十分失落,可是他又對眼前的局勢無可奈何,經(jīng)過細細思索之下,他決定來個眼不見為靜,便打算離開故土。
中原紛爭不斷,為尋得一片凈土,老子騎著青牛便一路向西出函谷關,云游四方。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qū)交流來往的重要關卡。
相比較中原腹地的諸侯爭霸,函谷關以西的秦地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世外桃源,這也是老子入秦的原因所在。
當時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名叫尹喜,他早就聽聞過老子的大名,聽到老子到了函谷關之后,自然欣喜萬分,但當老子請求出關的時候,尹喜卻不樂意了。
他想勸老子留下,奈何老子去意已決,尹喜便請求老子留下一部著作,不然就不開關放行。
智慧超群的老子也不推辭,在函谷關住了幾天之后,就交給了尹喜一部著作,之后便出關而去。
這部著作被稱為《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雖然僅僅只有五千字左右,但影響卻很深遠,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政治、科學、宗教以及傳統(tǒng)哲學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統(tǒng)計,《老子》是除了《圣經(jīng)》之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古往今來,很多名家都注釋過《老子》,但卻沒有人敢說自己真的就懂了,而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的朱炳仁大師老先生卻以自己的銅技解讀了另類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稻可道,非常稻,您真的讀懂了嗎?
熔銅藝術的偶然發(fā)現(xiàn)1944年,朱炳仁大師出生于浙江紹興,七歲的時候便跟隨父親去了杭州,他是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銅雕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
2006年5月,朱炳仁大師主持修建常州天寧寶塔,但是在即將完工的時候,卻突發(fā)一場大火,頂層檐瓦裝飾全被焚毀,但好在塔身還比較完整。
當時很多人對這場大火都嘆息不止,在無可奈何之下,便想著將廢銅丟棄,但是朱炳仁大師卻以超出常人的藝術眼光看到了廢銅的價值。
他當即帶了一些廢銅渣回去研究,由此而發(fā)現(xiàn)了熔銅藝術,在朱炳仁大師的手中,堅硬無比的銅,變成了可以千變?nèi)f化的橡皮泥,任由他來塑形。
在朱炳仁大師夜以繼日地堅持下,他不僅開創(chuàng)了“熔現(xiàn)實主義”新流派,而且“朱炳仁·銅”也成為了藝術品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朱炳仁大師開創(chuàng)的熔銅藝術至今已經(jīng)誕生了十五周年,先后創(chuàng)造了很多銅藝術品,《闕立》、《百花齊放》、《春和清妍》等作品先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文旅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等國內(nèi)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收藏。
今年四月份,朱炳仁大師帶著歷時半年創(chuàng)作的兩幅巨幅熔銅彩色壁畫——《萬泉歸?!贰肚逑阕赃h》參加了博鰲亞洲論壇,這兩幅作品被其永久收藏。
而在他的諸多作品中,我最欣賞的,也最為震撼的當屬《稻可道,非常稻》。
朱炳仁大師的“稻”老子曾言: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來,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蘊含了道,世間所存在的一切也都離不開道,但是卻沒人能講清楚究竟什么是“道”。
老子倒也詼諧,他深知自己也說不明白,于是開篇便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的意思是說,不僅自己說不明白,而且別人也說不明白,不僅現(xiàn)在說不明白,而且永遠也說不明白,只有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才能通向真正的“道”。
既然大道無形,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對道也都可以有自己的見解,朱炳仁大師對于老子所言的“道”,自然也有自己的“悟”。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朱炳仁大師在進行熔銅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想到了人們離不開的食物,他認為稻、粱、粟等也蘊含了大道,倘若人們連食物都無法保證,又該如何會去悟道呢?
在朱炳仁大師68歲的時候,他在上海真的就種起了“稻”,只不過他種的稻不是土地里生長的稻子,而是用熔銅技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之稻”。
稻在手中,道在心中歷時幾個月,朱炳仁大師真的種成了“稻”,并為這幅作品取名為《稻可道,非常稻》,以此來至今他心中所堅守的“道”。
朱炳仁大師還曾對這幅作品做過另類解釋,他說:這幅作品還能這樣斷句,即:稻可,道非,常稻。
他的意思是說,稻子是非常重要的,而離開了稻,什么道理都是非的,這是常識,所以要記住常常種稻。
仔細想想,朱炳仁大師的這種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在吃不起飯,人人都在搶奪食物的年代,還有誰會講道理?
朱炳仁大師的這幅作品在上海藝術展上展覽時引起了轟動,后來又被帶到了新加坡展出,使得全世界的藝術家們對于世界性貧窮和民生有多了一層思考。
現(xiàn)如今,在浙江杭州河坊街上有一座江南銅屋,那是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在這里陳列的銅藝術作品已經(jīng)涵蓋了我國銅文化領域的所有種類,而近期也會舉朱炳仁熔銅藝術十五周年藝術展覽,我已經(jīng)迫不及待想去瞻仰一番。
藝術是值得尊敬的,藝術大師也是如此,而朱炳仁大師獨創(chuàng)熔銅藝術是千年銅文化史的第二次高峰,單憑這點,他足以擔得起大師的名號。
正如2000年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二十一世紀封面人物》中對他做出的評語那般:
銅雕藝術大師中,朱炳仁大師先生當之無愧為一代宗師。
大師遠去,還有大師,讓我們向這位已經(jīng)77歲但依舊在堅持創(chuàng)作、堅持學習的大師致敬,“稻”在他手中,而真正的“道”卻在他心中……
專題推薦: